第635章 正统
他们不是投诚,而是投生路。
第八日,南安郡南门外,十八位曾在南越朝中任过官的文士联合登门,递交自荐书,请求入“讲律堂”,愿为新政宣讲秦法,教育庶民,宣明政理。
供职堂立即派员接应,安排试讲。
这些人过去是南越的文胆、律臣、教官,如今却站在讲堂之上,对着上百百姓一字一句讲解大秦律文第六篇《定户篇》。
“户者,国之本;籍者,法之基;地者,民之根。
凡编户列籍者,皆为大秦之民,受法庇护,负役尽责!”
有人在台下听得热泪盈眶。
他们从没听过这种话能用这种方式说出口,从没见过原来讲律、教书、评案不是贵族的特权,而是公开讲堂中人人可学、人人能问的平等之道。
同一时日,南安郡西部大泽乡,原本盘踞一方的地头豪族“赵氏”突然入驻赈民司,交出地契五通,献出兵甲百副,推举族中子弟入操阅营,由东风军团亲自培训,愿服新制。
赵氏一动,带起周边三十余小族一并入册,立即引发一轮“豪族归附潮”。
原本还在试探、怀疑、隐忍的中型士族也坐不住了。
他们知道,再不归,就不是谈条件,而是接受册封。
主动来投,可以谈价;拖延不动,只会沦为普通百姓,甚至直接被新制吏员接管产业、改造地契。
赈民司并未胁迫他们,只是不断公布“新纳家族待遇章程”,公开显示:
一等归附家族,可得“试侯”封号,享三代世袭考评制度,族长列品五品以上,享官田五百亩、族地三千亩起步。
二等归附,得为“实籍侯家”,设家令,享田两千亩,列三年考核,合格得进封一等。
三等为“观察士族”,给地千亩,设吏员监管,合格可进二等。
这一套系统将原有士族重新分类,不以姓氏、不以血统、不以门第,而以实功实绩评判。
你治理百姓多少、办学几所、交税几何、是否违法、是否庇护流民、是否隐瞒田契—统统入评。
再无空头豪门。
再无“贵血当封”。
这样的制度在南越原来闻所未闻。
但就是这套规则,将士族统得死死的。
他们不能公开反抗,只能选择接受。
而一旦接受了这套体系,他们就是秦人。
从血脉、信仰、制度、利益上都与秦王府绑定。
而秦浩所设下的制度,远非这三套分类那么简单。
供职堂设下“月考”、“年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