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0章 空壳
关口门楼上仍旧是吴国城徽,但守门的士兵已换了一批,身着秦国制式戎装的操阅兵,分列两侧,整齐肃立。
每日入关之人众多,但无论谁来,操阅营都不多问,只一句话:“出示登记,遵守秩序!”
通关文书统一由“青河登录所”审核发放,由供职堂、赈民司、户册中枢三方共同设点,层层盖章,每一纸凭证都在秦国的新档案中留下痕迹。
而这三方机构,皆归属南属治理总署管辖,受命于秦王府。
不设高墙,不设关卡,不设重兵压迫,但每一个人,都在入关一刻,完成了身份的转变。
青河之西,尚为吴国疆土;
青河之东,已是大秦南属。
这座渡口,便成了吴人最后的选择处。
是回去,还是留下。
在这处渡口两里外,一座新建的“归籍村”正在扩建。
村中接纳者皆为来自吴国丹江、明溪、临浦三郡的“弃籍者”,亦称“弃籍新民”。
这些人主动注销吴国籍贯,放弃原身份、田契、祖祠,宣誓归入秦法,履行新律,重新入籍,重新定户。
他们的原籍地许多人不理解,说他们背祖忘宗、背叛国族。
可他们不争不辩,只是默默在归籍村中搭屋修墙、种田施地,领粮、读书、学律、操兵。
他们不再求声名,也不再仰望旧王。
他们只求一个将来。
青河登录所内,供职堂官员薛兴正在整理第三批“弃籍申请”。
这批总共七百四十六人,其中有原临浦县佐官一人、书吏三人、牙行主二十七人、学馆讲书者五人,其余为小户百姓、商贾帮佣、旧兵、逃民等。
每一位都有详细记录:
原名、原籍、祖祠、族谱、田契、旧所、识字程度、家庭结构、原隶属府郡、目前居所、接引人、推荐人、推荐人资格……
这不是普通入籍,而是彻底的“重生”。
薛兴阅完文书后,在每一位申请者档案尾页写下:
“此人已愿彻底割断旧籍,具认于众,入我秦籍,得归庇护,许以三年田地权、五年赋税免、三年教育入学特权,五年内不得反籍,不得异动族谱,不得诋毁法令!”
这份文书一旦签名盖指印,便无法反悔。
户册中枢将据此录档,供职堂派员长期跟进。
归籍新民一经登记,即获新编户号,赈民司当日发粮,第三日发耕具,第五日进习堂,按统一课程读书、识律、背《大秦律序》,每日晨起高诵秦律。
七日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