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2章 兵锋所指
第二梯队是中级骨干,不需担负实战责任,却必须在关键时刻具备“顶替责任人”的能力。
他们不是拿刀的,是接印的。
秦浩清楚,接下来的局不是动不动的事,而是“谁能撑住流程”。
流程,是一国命脉。
不是攻城略地的捷报,也不是摧枯拉朽的鼓声,是那一道道税单、粮簿、兵名、里甲、律令,是所有人在无令状态下仍旧不乱的根基。
第二梯队,守的不是外敌,是内乱。
此刻,第三批地方归附名单也已整理完毕。
总共八十七户家族,分属五国十七地,皆在近月陆续通过香妃所属渠道上书请降。
这批人,不是军户,不是世家,也不是豪阀,他们是被前朝制度挤压到缝隙中的中层群体。
家中有田、有工坊、有几百口人,却不足以自建军力;有银钱、有声望、有子弟读书,却不得科举、不得参政;曾被用过,却从未被信任;在诸侯口中,他们是“养民”;在权贵眼里,他们是“可抛之卒”。
如今,他们是最先倒向秦王的。
因为他们知道,秦浩不会信他们,但秦浩也不会怕他们。
他们要的不是官位,是承认。
不是封地,是保护。
不是兵权,是一条活下去的线。
这八十七户,一并入册,三年不得异动,五年不得重编,子弟登记入营培训,商税减半,地契重签,隶属秦地直属民籍,所有律制按“边属守民”登记,设专人监察,设巡检监督,给路,给粮,给生意,但不给刀。
他们不问。
秦浩也不问。
这就是他的规矩。
来的人,不管是谁,只要放下刀,就能活。
可只要有人敢藏刀,他就会在你开口之前把你剁掉。
此时北线传来信号,齐地东部三城粮仓已开始悄然重组。
齐王怕西域人回头,又怕秦王不信,如今干脆将三成军储划为“中立粮”,送往秦齐边界设立“缓冲粮库”,意思是:我不参战,你别打我,但我供你粮。
秦浩未回信,也未发文,更未派使者,只让赵应天以“边关防疫名义”派出五十人进驻三仓,配合监督。
五十人,无兵权、无司印、无任命,只做一件事—登记。
他们坐在粮仓前,一笔一划登记每一袋粮食的去向、数量、分配对象、运出时间。
不管是谁,不管你送给谁,都要写清楚。
你若敢写错、写虚、写重,他就可以借此质问:是不是在搞假账?是不是在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