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大唐以东,再无敌人
当即命郝处俊将奏章呈上来,仔细阅览。
刘仁愿写的很详细,看完之后,李治也终于明白倭国如今的形势。
当初中大兄与宝女王暂时联合起来,想收复被新罗、靺鞨、虾夷占据的地方。
结果因内部相互防备,连新罗占据的越前都打不下来。
后来大唐攻打高句丽,倭国与新罗、靺鞨暗中达成协议。
新罗和靺鞨全部撤军,倭国也调兵向西,准备偷袭九州。
只可惜,李治早有防备,向刘仁愿下旨警惕倭国,导致倭国偷袭失败。
其实最开始,在偷袭大唐的事情上,宝女王与中大兄就有分歧。
宝女王不愿再与大唐为敌,反对偷袭。
可中大兄却认为,不驱逐九州的唐军,将来唐军必定会穿过马关海峡,吞并倭国全境。
为了获得宝女王的支持,他提出了一个让宝女王无法拒绝的计划。
首先,此计划完全由中大兄手下的军队执行,宝女王不参与,而且她还可以掐好时间,向大唐告密。
只要时间拿捏的好,长安得到消息时,战争已经结束了。
倘若偷袭成功,从大唐手中夺回九州,那就不用担心大唐了,由中大兄驻守九州,防备大唐。
宝女王的军队负责驱逐新罗、靺鞨和虾夷。
如果偷袭失败,中大兄就会将手中所有兵力,全部交给宝女王,他再亲自前往长安谢罪。
如此一来,大唐也不好再追究了。
结果,中大兄偷袭失败了,宝女王告密的效果也不好,大唐皇帝直接下令,不准倭人再进入大唐领土。
眼瞧着高句丽被大唐消灭,倭人都充满了恐慌。
宝女王希望中大兄完成诺言,将手中兵力交出来,再亲自前往大唐请罪。
中大兄哪里肯答应!
他当初说这些话,只是为了让宝女王答应突袭大唐,不捣乱罢了,一开始就没打算真去请罪。
宝女王大怒,派手下的阿倍比罗夫出兵攻打中大兄。
结果双方这一内斗,手下人不干了。
长宗我部氏脱离了中大兄,逃到了伊予岛(四国岛),苏我氏脱离了宝女王,逃到了三河地区。
另外一些地方上的守护率,也不再听从宝女王、中大兄的命令。
这时候,靺鞨、新罗也向倭国调兵,开始扩张地盘,尤其是靺鞨,分兵多路,直奔都城飞鸟城。
宝女王无可奈何,只好率军驻守飞鸟,也顾不得再跟中大兄内讧。
中大兄则率军驻守长门和石见,防备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