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8章 双向救赎(5)
他要承担哥哥的生活费、医疗费,甚至要终生照顾哥哥,还要为哥哥娶妻生子,然后继续照顾哥哥的孩子、孙子……
他曾尝试反抗,想要将哥哥送进福利院,却被父母以“不孝”“自私”“白养你了”进行道德绑架,怒斥他“冷血”,使他陷入深深的内疚和绝望。
他的女友也因家庭压力与他分手,他无法建立自己的家庭和事业,整个人生被彻底剥夺。
他的愿望、梦想、需求被一次又一次的掐断,剥夺。
所以,不是他想钻牛角,不是他不想挣脱,而是他无力挣脱这层枷锁。
顾宏的死因,是一个永远无解的伦理困境。
回溯这个悲剧的成因,会发现它如同无数面镜子组成的迷宫,每个角度都折射出不同的责任主体,却找不到一个纯粹的恶人。
原生家庭的伦理困境构成了第一重枷锁。
顾父顾母在长子确诊智力障碍后,本能地选择了传统华国底层家庭最常见的解决方案——生育第二个孩子作为“保险”。
这个决定里既有生物繁衍的本能,也包含着农耕文明延续千年的生存智慧。
它是一套完整的文化逻辑:血缘是最可靠的保障,家庭责任高于个人发展。
这个决定里也混杂着恐惧、爱与自私,就像所有重大人生选择一样难以用简单道德评判
顾母缝在顾宏书包里的护身符,与那句‘你活着就是为了负责哥哥的一生,本质上源于同一种扭曲的母爱。
他们将家庭视为唯一的安全网,将子女视为生命延续而非独立个体。
顾宏从会走路开始就承担照顾哥哥的责任,这种义务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加码,最终演变成终身监护的道德枷锁。
在无数次耳提面命“要照顾哥哥一辈子”的叮嘱中,他们并未意识到自己正在将长子生存的压力,转化为次子生命的全部重量。
这种爱的异化过程如此隐蔽,以至于当顾宏试图报考艺术院校时,母亲那声“妈没办法啊”的哭诉里,依然饱含着真诚的痛苦。
然而顾父顾母并非天性冷酷之人。
他们倾尽家财为长子求医,也从未在物质上亏待小儿子。
问题在于,他们将两个儿子都工具化了。
原身是需要被照顾的“残缺品”,顾宏则是专门生产的“修补工具”。
这种思维模式导致他们无法理解小儿子的精神需求。
另一方面,社会支持系统的全面缺失形成了这个家庭的第二重压迫。
在顾宏的成长过程中,外部环境不断强化着家